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個節氣,介於芒種和小暑之間,今年6月21日便會正式踏入夏至。
夏至一陰生
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與冬至相對,同為陰陽轉化的重要日子。至,有極的意思,夏至代表著自然界的陽氣升發到極至,當日是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長的日子,平均氣溫超過28度。所謂夏至一陰生,夏至過後日照時間就會逐漸縮短,不過炎熱的天氣仍然會持續至小暑大暑。
注意消化系統健康
夏至時天氣炎熱,出汗增多,此時人體的陽氣會趨於身體表面,身體內部尤其是消化系統反而較弱,臨床上腹瀉、嘔吐、胃痛、積滯等等各種消化系統問題明顯增多,所以此時更應避免因天氣炎熱而進食過量生冷食物及凍飲,煎炸、肥膩等難消化食物亦應減少,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飲食應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宜,亦可適當食用各種瓜類及蔬菜。
三伏天灸,增強體質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傳統中醫的重要養生原則,夏至後逐漸進入三伏天的階段,此時可以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陽氣,進行天灸治療以增強體質,對於鼻敏感、哮喘、腸胃功能失調、容易感冒等虛寒性病症均有療效,建議接受天灸療法前先諮詢中醫師意見,以判斷體質狀態是否適合進行天灸。
夏至時節可適當配合以下食療
【清心健脾飲】
2人份量
材料:蓮子5錢、百合5錢、淮山8錢、陳皮2錢、綠豆1両、紅豆1両、冰糖適量
功效:清心健脾,潤肺止渴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稍浸泡
2. 6碗水煮滾,放入所有材料,轉小火煲1小時
3. 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健脾益氣湯】
2人份量
材料:黨參5錢、雲苓5錢、白朮3錢、陳皮2錢、淮山1両、瘦肉4両
功效:健脾益氣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稍浸泡
2. 瘦肉汆水,切件備用
3. 所有材料加清水煮滾,用小火煲1小時
4. 加鹽調味即可
夏至養生全攻略:從飲食到生活調養
夏至時節的飲食智慧
夏至飲食應順應「陽氣外發,陰氣內守」的自然規律,以下為適合夏至食補的食材分類:
食材類別 | 推薦食物 | 養生功效 |
---|---|---|
清熱解暑 | 苦瓜、冬瓜、綠豆 | 清除暑熱,預防夏季煩躁 |
健脾利濕 | 薏仁、赤小豆、山藥 | 強化脾胃功能,改善濕重 |
養心護陽 | 蓮子、紅棗、桂圓 | 保護夏至陽氣,安神定志 |
特別推薦「夏至養生三豆飲」:綠豆、赤小豆、黑豆各30克,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小時,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少量冰糖。此飲品既能清熱解暑,又能健脾補腎,符合夏至健康養生的需求。
夏至起居調養要點
夏至保養需注意以下生活細節:
- 作息調整:順應「晚睡早起」的自然節律,但最晚不超過23點就寢,利用午間小憩15-30分鐘補充精力。
- 運動原則: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段進行太極、八段錦等柔和運動,避免大汗淋漓耗傷陽氣。
- 情緒管理:夏至陽氣旺盛易致心火亢盛,可透過冥想、書法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
值得留意的是,夏至注意事項中特別強調空調使用: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7°C,避免「陰暑」發生(即因過度貪涼引起的感冒症狀)。
夏至穴位保健法
配合夏至陽氣旺盛的特性,可透過穴位按摩增強養生效果:
- 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按揉可寧心安神,緩解夏季煩躁。
-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按摩能健脾和胃,改善夏季食欲不振。
- 大椎穴:低頭時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輕拍可幫助陽氣升發。
建議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個穴位3-5分鐘,力道以微微酸脹為宜。這些簡單的夏至健康養生方法,特別適合忙碌的都市人。
夏至常見健康問題預防
夏至時節需特別防範以下健康隱患:
- 腸胃不適:避免「夏至食物」過度生冷,冰箱取出的食物應回溫後食用,可隨身攜帶藿香正氣丸備用。
- 皮膚問題:潮濕悶熱易誘發濕疹,洗澡後及時擦乾皮膚皺褶處,穿著透氣棉質衣物。
- 心血管負擔:高溫使血管擴張,有高血壓病史者應定時監測,適量飲用淡鹽水補充電解質。
針對「夏至注意」事項,推薦自製「防暑香囊」:將藿香、佩蘭、薄荷各10克研磨成粗粉,裝入紗布袋隨身攜帶,有助提神醒腦、預防暑濕侵襲。
夏至節氣食療進階方案
除原文提到的食療方外,再推薦兩款夏至食療配方:
- 荷葉茯苓粥:乾荷葉10克、茯苓15克、粳米100克,先將荷葉與茯苓煎汁去渣,再加入粳米煮粥,適合晨起食用,能清暑利濕。
- 五味安神湯:酸棗仁15克、柏子仁10克、百合20克、蓮子15克、龍眼肉10克,加水1000毫升慢燉1小時,睡前2小時飲用,可改善夏至時節常見的睡眠障礙。
這些夏至食補方案均採用常見食材,製作簡便且安全有效,特別適合香港家庭實踐。需注意的是,具體用量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但藥材比例不宜隨意更改。
上一篇:小暑養生 注意養心 防濕健脾
下一篇:芒種養生 祛暑益氣 護胃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