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材中,「決明」常被視為明目良方。然而,「石決明」與「決明子」雖同名,卻來源迥異,藥性與用途亦大不相同。前者屬動物藥材,後者則為植物藥材,若誤用不僅療效不彰,甚至可能引起反效果。本文將結合古籍記載與現代研究,深入探討兩者的藥性特點與臨床應用,並分享日常養生的實用建議。
決明之名:源起與誤用
「決明」一詞,源自「決斷光明」,寓意具明目之效。石決明與決明子雖同名,卻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 石決明取自深海鮑魚之殼,因其質地堅硬如石,又能「決斷目翳」,故得名。
- 決明子即草決明,是豆科植物決明的種子,因其草本形態及相似功效而得名。
古代曾有醫者誤將決明子當作石決明入藥,導致患者眼疾未癒,反添腹瀉之症。由此可見,辨識與應用上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石決明:來自深海的明目之寶
石決明性寒、味鹹,歸肝經。《本草綱目》記載其「主青盲內障,磨翳消障」,臨床常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目赤翳障。用藥時需打碎先煎,以利藥效釋放。
現代研究指出,石決明富含碳酸鈣及微量元素,具鎮靜中樞神經、降血壓及促進角膜修復之效。相傳唐代藥王孫思邈曾遇一漁婦眼疾纏身,以石決明配菊花煎服,七日後視物如初。宋代《太平聖惠方》亦收錄其與黃連製成的「決明散」,專治小兒疳眼。
現今臨床常與鉤藤、夏枯草同用,平肝潛陽之效尤佳。惟脾胃虛寒者應慎服,以免傷陽氣。
決明子:田野間的養生良伴
決明子味甘苦微寒,歸肝、大腸經。《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稱其「治青盲目淫,眼赤淚出」,具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決明子含大黃酚、決明素等成分,具保肝、降血脂、降血壓之效,亦為現代養生茶飲的熱門原料。南北朝陶弘景曾記一趣事:山中樵夫長期目昏,偶食決明子所結豆莢,竟漸復明。清代《本草備要》更推崇其「久服益精光,輕身延年」。
今日決明子除入藥外,亦常製成枕芯助眠,或炒香後泡茶,搭配山楂、荷葉可消脂減重。惟孕婦及低血壓者不宜過服,恐致滑腸或氣虛。
雙決明組合:日常護眼茶飲推薦
一者源自滄海,一者生於阡陌,兩者雖同為「決明」,卻各有所長:
- 石決明重鎮肝陽,適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 決明子清肝瀉火,長於明目、潤腸通便,可炒香後泡茶或入粥。
日常若因長期用眼過度導致神經性頭痛伴眼睛脹痛,可試「雙決明組合」代茶飲:石決明顆粒5克、枸杞10粒、決明子5克,沸水沖泡,燜15分鐘後飲用。
石決明與決明子雖同名,卻在藥性、功效與應用上各具特色。正確辨識與合理配伍,不僅能提升療效,更能避免誤用所致的不良反應。在中醫養生的日常實踐中,若能善用「雙決明」組合,不僅有助護眼,也能調養肝腸,是現代人舒緩壓力、改善生活質素的良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