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觀察顯示,濕疹患者常陷入兩極化飲食誤區:過度戒口導致營養失衡,或放任飲食誘發皮膚炎症。讓人忽略的是,在進行飲食控制時,濕疹患者若過度戒食容易令體質虛弱、濕毒難排,反會加重病情。中醫講求「辨證施食」,向來都強調並非每種食物都對所有體質有害,唯有精準調配濕疹飲食,對症選擇,才能真正改善濕疹狀況。
飲食為濕疹發作的罪魁禍首?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症,背後成因眾多,包括遺傳體質、免疫系統異常、環境過敏原、壓力、生活及飲食習慣皆會誘發濕疹。
中醫角度認為飲食屬外來刺激,某些食物屬於「發物」,易助熱、動風、生濕,容易誘發或加重體內潛藏的病理變化,例如海鮮、羊肉、辣椒、酒精等對於脾胃濕熱或有濕疹傾向的人士而言,容易導致皮膚紅腫、痕癢、滲液等濕疹症狀。
然而,如果本身體質平和、免疫系統穩定,偶爾進食發物,並不會直接引致濕疹;但若身體已有潛在病灶,如濕熱內蘊、脾胃虛弱,過量攝取發物則有可能會誘發潛藏的濕疹症狀。
從中醫辨證視角 破解濕疹飲食迷思
迷思一:所有海鮮皆為禁忌?
真相:按傳統中醫理論,海鮮雖屬「動風發物」,但寒熱體質需區別對待,因此,海鮮是否禁忌,要視乎濕疹病人的具體情況。
. 濕熱型:禁蝦蟹等溫性海鮮(助熱化火)
. 脾虛型:可適量食用深海魚(含Omega 3抗炎)
關鍵區分:
. 原形食物(鮮蟹)的致敏風險大於加工品(蟹餅)
. 甲殼類(蝦蟹)的致敏風險大於魚類(鱈魚)
迷思二:濕疹人士不能吃的是哪些水果?
真相:需視乎濕疹患者的具體病情及水果的寒熱屬性,以芒果為例,芒果屬「濕毒」並非絕對禁忌,氣血虛者若要進食,宜搭配薑茶,中和寒濕。
迷思三:奶、蛋製品是患有濕疹的人不能吃的食物?
奶、蛋雖屬「發物」,但過敏原反應存在個體差異,中醫認為這與「脾胃運化力」有關。脾虛者腸胃消化乳糖及蛋白質能力弱,未能分解大分子,腸道吸收入循環系統後,免疫系統會誤認為異物,進而發起攻擊,引起局部炎症反應而導致濕疹發作,因此外界大多認為奶、蛋製品是患有濕疹的人不能吃的食物。
「一刀切」式戒口的飲食策略是濕疹患者的治療良方?
作為中醫師,過往問診時,常有濕疹患者詢問,既然濕疹患者有那麼多食物不能吃,是否應「一刀切」式戒口,禁食所有發物,包括海鮮、熱性及寒性水果,奶類及蛋類製品?
但我並不認同這種戒口模式。
一如上述所言,濕疹屬「濕瘡」範疇,病機涉及濕、熱、風、燥等多種病邪,且與脾、肺、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飲食只是眾多觸發因素中的一項,並非根本病灶,如只一味「一刀切」式戒口,沒有針對體質進行調理,病灶並不會消失。再者,長期嚴格禁食奶類、蛋類,以及部分水果,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均,如此一來反而會影響皮膚屏障修復能力,也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中醫診斷治療一向強調扶正祛邪,過度戒口會削弱正氣,不利於調和體質、改善病情。治療濕疹、調整濕疹患者的飲食習慣,惟先辨證型,確認體質屬濕熱、脾虛濕重、血虛風燥或其類型,再針對性地調整,方為上乘的治療之道。
一、濕熱蘊膚
機理:外感或內生濕熱,濕邪與熱邪相搏,阻滯肌膚,濕熱壅盛。
表徵:局部紅腫熱痛、斑丘疹或水皰、滲液或膿性分泌多、痕癢劇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發物:
. 辛辣刺激:辣椒、胡椒、生薑、蒜頭
. 高油脂與油炸食物:炸物、油膩燒味
. 酒精與發酵飲料
. 海鮮:蝦、蟹
. 肉類:鵝肉、羊肉
. 水果:榴槤、荔枝、芒果等熱帶高糖水果
飲食建議:多攝取清淡易消化、利濕清熱的食物,如薏米,也可攝取少量粥類。
二、脾虛濕盛
機理: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內停,久則成濕蘊;其病程常較緩慢且易反覆。
表徵:皮損潮濕、滲液或結痂、鱗屑與慢性糜爛並存,伴倦怠、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膩。
發物:
. 生冷寒涼食物:沙律、冰冷飲品
. 水果:西瓜
. 肉類:肥肉、內贜
. 黏膩難消食物:糯米、油膩糕餅
. 乳製品、甜品、糖果
飲食建議:以健脾運化、助消化的食物為主,如薏苡仁、扁豆等。
三、血虛風燥
機理:病程較久,體質血虛,皮膚營養不足,易失潤養而生燥、伴隨鱗屑。
表徵:皮膚乾燥、脫屑、色淡或色素沉著、夜間瘙癢加重,皮損變厚或苔蘚化,舌淡、脈細。
發物:
. 辛辣、刺激性食物
. 酒精與發酵飲料
. 海鮮:蝦、蟹
. 肉:鵝肉
. 雞蛋
飲食建議:多攝取能提供優質蛋白、必需脂肪酸、含鐵質及葉酸的食物,如瘦肉、深綠葉蔬菜、豆類。
「腸道菌失衡」與濕疹的關係
近年大眾從YouTube、社交媒體、保健品的宣傳資料中,或多或少有聽聞過「腸道菌群」一詞。雖然「腸道菌群」乃現代醫學名詞,但中醫理論早已從脾胃、腸道環境的角度,論證了消化系統與皮膚健康息息相關。若腸道菌失衡,也會導致皮膚敏感,或會誘發濕疹。
脾主運化,與腸道菌環境相通,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營養並輸送及供養至全身,若腸道菌群失衡,即脾運化失常、腸道濕濁、積滯,相當於中醫症型中的「脾胃濕濁內阻」,會導致體內濕邪和熱邪積聚,循經絡上犯皮膚,從而誘發或加重濕疹。
然而,雖然腸道菌失衡確有機會誘發濕疹,但單靠進食調整腸道菌群的益生菌等保健品並不一定對所有濕疹患者都有效。單純進食益生菌保健品的著眼點在於臨時增加益菌數量,而非改善腸道環境,使益菌自然增殖、達致長期穩定,因此,如果原本的腸道環境濕熱、積滯、陰虛火旺,即使患者進食益生菌等保健品來增加益菌數量,新來的益菌也很難存活或發揮作用,是治標不治本。而且部分益生菌粉末添加了低聚果糖、菊粉等膳食纖維,若盲目補充益生菌,只會令寒涼菌種加重脾虛,進一步加劇濕疹症狀。
要治療濕疹,除了戒口、整調腸道失衡,也能從日常飲食攝取類型著手,辨證施食,以下為不同體質的濕疹患者推薦數款食療方案,供大家依體質參考食用。
. 三豆薏仁湯
適合體質:濕熱型
材料:赤小豆30g、黑豆30g、綠豆30g、生薏米20g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
. 四神湯
適合體質:脾虛型
材料:山藥、蓮子、芡實、茯苓 各15g
功效:健脾滲濕止癢
. 當歸桑椹粥
適合體質:血虛型
材料:當歸5g、桑椹10g、糙米50g
功效:養血潤燥
真實案例分享
曾經一位患者因長期居住國外,原本飲食以歐美型為主——每日飲用牛奶,以肉類為主食,且嗜辣嗜甜,故誘發其患上濕熱型濕疹,濕疹呈全身性爆發,皮疹紅腫、滲液明顯,痕癢難耐。
濕疹患者此類飲食習慣易助熱生濕,使濕熱蘊結肌膚,引發皮疹紅腫、滲液多、瘙癢劇烈等症狀。患者來問症後,經辨證發現其病機為「濕熱內蘊,外發於肌膚」。調理方案以飲食控制,改善濕疹表徵,再配合中藥治療,助其調理濕熱體質。
. 飲食調整
戒除牛奶及奶製品,減少生濕之源;
戒辛辣,避免助熱生火;
減少高蛋白攝入比例,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多飲三豆湯(赤小豆、綠豆、黑豆),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 中藥治療
以黃連解毒湯加減為主,清熱瀉火、解毒燥濕。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患者滲液減少90%,瘙癢明顯緩解,皮疹紅腫與脫屑大幅減輕,由原本連洗澡時會出現皮膚刺痛,無法淋浴,到現可每週洗兩次,生活質素顯著提升。
德善堂中醫的個人化濕疹飲食計劃
自創立以來,我們皆以「中西融合、精準治敏」為核心治療原則,透過中醫「治病求本」理念,結合西方營養學,建立一套完整的個人化濕疹飲食控制及治療計劃。依據中醫「四診合參」的斷症方案,觀察皮膚症狀、診察舌脈、問診生活及飲食習慣與病史,再進一步結合過敏原檢測,精準辨識患者體質與濕疹機理(如濕熱、脾虛、血虧等),以便從根本找到致敏源與飲食誘因;繼而根據個人體質,進行「發物」的分級戒斷策略,將食物分為需嚴格禁食與可彈性控制兩類,避免濕熱或動風類食材加重病情,同時兼顧營養均衡,避免一刀切的盲目禁食對身體帶來負面效應;與之同時我們也會施以外洗中藥及內服中藥予患者服用,改善體質,從根源治療濕疹。
一、辨體質:症狀+舌診+過敏原檢測
二、排雷食物:發物分級戒斷
三、重建腸道:中藥(內服、外用)+ 針灸強化脾胃功能 + 食療
除了藥物上的治療、飲食的調控、營養品的補充外,要徹底改善濕疹,令其不再復發,也要從生活上著手。
. 情緒調節:濕疹容易令患者的負面情緒大增,但同時負面情緒與壓力也會加劇濕疹,使其惡化,因此患者應盡可能放鬆心情,降低皮質醇,方能有助舒緩濕疹症狀。
. 適度運動:運動對濕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正面幫助,既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減少負面情緒,又能改善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濕氣,有助於舒緩濕疹症狀。
. 作息規律:減少熬夜能有助調理體質,增強抵抗力,減緩濕疹症狀。
. 睡眠充足:濕疹會影響睡眠更會令氣血耗損,形成惡性循環,使濕疹情況更嚴重,所以濕疹患者更應盡量令自己維持充足的睡眠時數,不僅要不熬夜,也要盡可能每天有6~8小時的睡眠時間。
治療濕疹可說得上是一個漫長的作戰,並非單單依賴藥物就能「一了百了」,而是必須依靠醫師、患者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才能藥到病除。希望諸位患者在治療濕疹的過程中別要灰心,也不要輕視以上提及的治療方法,方可令濕疹一症離你而去!
FAQ
1. 有機食物絕對不會誘發濕疹?
錯!體質不合仍可誘發濕疹,如脾虛者生食有機沙律可能加重濕疹。
2. 濕疹患者需要終身戒口嗎?
待「脾胃功能恢復」後,可逐步試探耐受食物(中醫複查舌象及症狀為準);
亦可透過逐次微量添加易敏食物,增加免疫耐受性,助患者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