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歷史源遠流長,與眾多歷史事件及人物息息相關。本文將介紹三味名字別具特色的中藥,讓我們透過古代故事,一同走進中藥的世界。
王不留行:藥名背後的抗爭寓意
「王不留行」這個獨特的藥名源自西漢末年的一段傳奇。當時天下動盪,河北割據勢力王郞率兵追殺劉秀(後來建立東漢王朝),途中來到藥王邳彤的家鄉,要求村民照料軍隊起居飲食。然而,百姓早已對其暴行深惡痛絕,堅決拒絕接待,迫使王郞憤然離去。邳彤遂將所發現的草藥命名為「王不留行」,寓意「王者不留」,以紀念此事。
王不留行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成熟種子,味苦性平,歸肝、胃經,藥性善行不留。現代研究顯示,其可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力、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液黏稠度,並具抗急性炎症及鎮痛作用。主要功效如下:
- 活血通絡:適用於因血瘀引起的痛經、經閉等婦科病症,可配合當歸、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使用。
- 通乳汁:具雌激素樣活性,能改善產後乳汁不通情況;如需促進乳汁分泌,可搭配黃芪、當歸、豬蹄等補氣血藥食。
- 活血消癰:可用於治療乳腺炎,常與瓜蔞、蒲公英等藥物合用。
- 利尿通淋:適用於小便淋漓、澀痛等尿路感染症狀,可配滑石、石韋、瞿麥等藥物。
劉寄奴:帝王傳奇中的藥名由來
「劉寄奴」一名源自南北朝劉宋開國君主劉裕,其小名即為寄奴。相傳劉裕在稱帝前某次出征途中,遭一條巨蟒阻路,遂拉弓射傷蟒蛇。奇異的是,蟒蛇受傷後竟憑空消失。翌日,劉裕在森林中發現幾位青衣童子於樹下搗藥,經詢問得知蟒蛇為其主子,命童子製藥療傷,並預言劉寄奴將成帝王,因此不敢報復。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將童子所搗之藥命名為「劉寄奴」。
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地上部分,味苦性溫,歸心、脾經,主治跌打損傷。研究顯示其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並顯著延長凝血時間。主要功效如下:
-
- 散瘀止痛,止血消腫:適用於瘀滯腫痛、創傷出血等症,可配骨碎補、延胡索或馬鞭草使用。
- 活血通經:治療瘀滯經閉、產後腹痛、癥瘕積聚等症,可配當歸、紅花、桃仁等;亦可用於瘡癰腫毒,搭配清熱解毒藥物。
- 消食化積:氣香能行氣醒脾,適用於消化不良、腹痛、瀉痢等症,可配山楂、麥芽等藥物。
徐長卿:平民醫者與帝王的命名故事
「徐長卿」並非帝王將相或文人俠客,而是一位民間醫者。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狩獵時遭毒蛇咬傷,情況危急,御醫束手無策,只得張榜求賢。民間醫生徐長卿揭榜進宮,以自備草藥「蛇痢草」煎製,供太宗外洗內服,數日後痊癒。太宗論功行賞,詢問藥名,因當時聖旨忌諱提及「蛇」字,徐長卿便稱此藥尚未命名,請求賜名。太宗感念其救命之恩,遂將此藥命名為「徐長卿」。
徐長卿為蘿摩科植物的根與根莖,味辛性溫,歸肝、胃經。藥理研究證實,其水煎液具抗菌、抗病毒、抗炎、鎮痛及免疫調節等作用。主要功效如下:
- 祛風除濕止癢:適用於風濕引起的瘙癢性皮膚病,如風疹、濕疹、頑癬等,可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內服或煎水外洗。
- 祛風止痛:可治療多種痛症,如風濕痺痛(配威靈仙、當歸、白芷)、肝胃氣痛(配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牙痛(配細辛、花椒)、腰痛(配杜仲、續斷、獨活)。
- 解蛇蟲之毒:若遭蛇蟲咬傷,可單用水煎服或搗爛外敷。
透過以上三味中藥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中醫藥文化已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然而,請切記:切勿在未經專業人士指導下擅自用藥,孕婦、長期病患及體質虛弱者尤應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