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中醫防治流感:疫氣辨證與整體調理之道

由 邱聞浩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邱聞浩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9812


德善堂中醫

每逢季節交替,香港的流感個案便有上升趨勢。常見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3N2、H1N1及乙型Victoria系毒株。雖然這些病毒各具特性,但主要透過飛沫、氣溶膠及接觸方式傳播。西醫主要以疫苗接種及抗病毒藥物作為防治手段,而中醫則從「疫氣侵襲、正邪相爭」的角度出發,強調個體體質與正氣的強弱,並在預防與康復階段發揮獨特優勢。


疫氣與流感:中醫理論的根基

中醫將流感歸類為「溫病」範疇,病因主要源於「疫氣」侵襲。《溫病條辨》有云:「溫疫之邪,從口鼻而入」,即病邪透過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疫氣的傳播與氣候異常(即「非時之氣」)密切相關,當人體正氣不足時,便容易受邪氣所乘而發病。


這一理論與現代醫學所描述的飛沫、接觸及氣溶膠傳播途徑不謀而合,顯示中醫對流行病的理解早已有深厚根基。


中醫辨證分型:因人因時,靈活施治

中醫治療流感強調「辨證論治」,根據病程進展與個人體質進行分型施治,避免「一刀切」的治療方式。以下為臨床上常見的四大證型及其治法:


證型 病徵 治法 常用方藥
衛氣同病證(初期) 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咽喉微腫 清熱解毒、疏風透邪 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熱毒襲肺證(進展期) 高熱煩渴、咳嗽氣急、痰黃稠厚 清熱瀉肺、解毒化瘀 麻杏石甘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氣營兩燔證(重症期) 高熱不退、煩躁譫語、神昏舌絳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清瘟敗毒飲加減
正虛邪戀證(恢復期) 低熱不退、乾咳氣短、乏力困倦 益氣養陰、清解餘熱 竹葉石膏湯加減

 

此外,根據患者體質進一步加減用藥,靈活調整療效更佳:

  • 氣虛者:易乏力、出汗,加用黃芪、黨參益氣固表
  • 陰虛者:熱退後乾咳不止,加沙參、麥冬潤肺養陰
  • 濕熱者:胃口差、噁心嘔吐,配藿香、佩蘭祛濕化濁。


這種因人制宜的治療方式,不僅能有效減少副作用,亦有助於緩解「流感後綜合徵」如持續咳嗽、乏力等後遺症。


中西醫治療比較:整體與局部的思維差異

西醫治療流感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如奧司他韋(Oseltamivir)、扎那米韋(Zanamivir)及法匹拉韋(Favipiravir)等,強調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以達最佳療效。雖然這些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但常見副作用如噁心、腹瀉等,對腸胃虛弱者而言可能造成不適。


相對而言,中醫治療強調「扶正祛邪」,在祛除病邪的同時保護人體正氣,並透過多成分、多途徑發揮作用。中醫不僅著眼於疾病本身,更注重病後調理,協助身體恢復元氣,減少後遺症,提升整體康復速度。


中醫預防之道:養生與外防並重

中醫預防流感,既重視外在病邪的防範,也強調內在正氣的培養。以下為實用的中醫防疫方法:


養生原則

  • 避邪氣: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保持社交距離、注意保暖
  • 養正氣: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食療預防

  • 玉屏風散食療方:黃芪15克、白朮12克、防風6克,與雞肉同炖,益氣固表,提升抵抗力
  • 潤肺雪梨湯:雪梨1個、百合15克、銀耳10克、冰糖適量,煮湯飲用,潤肺止咳,滋陰清熱


穴位保健

  • 迎香穴:每日按摩3-5次,每次2-3分鐘,有助疏通鼻竅
  • 足三里:艾灸10-15分鐘,可增強免疫力
  • 合谷穴:按揉可預防外感


香佩療法與煙熏療法

  • 中藥香囊:將蒼朮10克、艾葉10克、藿香10克、薄荷6克等藥材稍微搗碎混合均勻,裝入透氣棉布或絲綢小袋中,紮緊袋口。可隨身佩戴或懸掛於床頭、枕邊,使用期約2至4週。具有避穢濁、除惡殺蟲、宣暢氣機、扶助正氣的功效
  • 蒼朮煙熏:每週煙熏室內30-60分鐘(每50立方米空間用蒼朮30-50克),有助抑制病毒與細菌滋生,淨化空氣環境。


在流感病毒不斷變異、疫苗保護效果未必穩定的情況下,中醫以其整體觀、辨證論治及個體化調理的優勢,提供了另一條有效的防治途徑。中醫不僅能在疾病發作時發揮療效,更能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養生與調理,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