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常見於季節交替或氣候驟變時,症狀包括發燒、咳嗽、鼻塞、咽痛及全身酸痛等。除了藥物治療與充分休息外,中醫認為透過適當的穴位按壓與經絡刮痧,能有效舒緩流感帶來的不適,並有助調整臟腑功能、提升正氣。以下介紹多個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簡單易行,適合日常保健與初期症狀緩解之用。
一、整體效果
1)合谷穴
位置:手背虎口處,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簡單找法:拇指與食指併攏,肌肉最豐厚的地方。
方法:用另一手拇指按壓,朝骨頭方向用力,感到酸麻脹感為佳。每次按壓1-2分鐘。
功效:祛風解表,緩解頭痛,幫助退燒。
2)風池穴
位置:後頸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的凹陷處。
方法:一手手掌扶著額頭一側,另一手拇指按壓對側風池穴,相向用力,會明顯感到酸脹感,每次按壓1-2分鐘。
功效:祛風散寒,緩解流感引起的頭痛、頭重、頸部僵硬、發燒。
二、咽喉痛
1)少商穴
位置:手大拇指指甲邊緣處,靠近拇指那一側,距離指甲角0.1寸。
方法:用對側拇指指甲進行刮擦,每次刮1-2分鐘。
功效:緩解咽痛奇效。
三、發燒
1)曲池穴
位置:手肘彎曲成90度,肘橫紋外側的盡頭處。
方法:用拇指按壓,力度可稍大,感到酸脹為度。每次按壓1-2分鐘。
功效:清熱解毒,退熱。
2)大椎穴
位置:低頭時,頸後最突出的骨頭(第七頸椎)下方凹陷處。
方法:可用拇指按揉,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下推刮,直至局部發紅發熱。
功效:退燒強效穴。
四、鼻塞流涕
1)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法令紋)中。
方法:用食指指腹按壓,同時輕輕向上推,會感到鼻子通暢。也可沿鼻翼兩側上下搓揉。
功效: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流涕、嗅覺減退。
五、咳嗽
1)列缺穴
位置:手腕橈側,橈骨莖突上方。簡單找法: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處即是。
方法:用拇指指尖按掐,產生酸麻脹感。每次按壓1-2分鐘。
功效:對咳嗽、咽喉不適有良效。
2)天突穴
位置: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方法:用指腹輕輕按揉,不可用力過猛向下插。每次按揉1-2分鐘。
功效:止咳化痰,對於氣管、咽喉敏感有效。
六、全身酸痛
1)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約四指寬),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方法:用拇指或指關節用力按壓,感覺酸麻脹感。
功效:著名“強壯穴”,健脾補中益氣,增加抵抗力,緩解疲勞全身酸痛。
七、特殊方法
1)刮肺經
位置:前臂內側靠近拇指一側。
方法:可以用刮痧板從手腕刮痧至手肘處,每次5-10分鐘,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度。
功效:緩解流感早期咽痛、鼻塞、發熱等不適。
2)刮膀胱經
位置:後背部,脊柱兩側。
方法:可以用刮痧板從頸椎刮痧到腰部,兩側均可,每側5-10分鐘,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度。
功效:緩解流感早期肌肉酸痛、咳嗽等不適。
穴位按壓與經絡刮痧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簡便易行的一環,若能掌握正確位置與手法,對於流感初期症狀的緩解與體質調整均有積極幫助。建議在日常生活中適度應用上述方法,配合充足休息與飲食調理,有助提升正氣、減少外邪侵襲。如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早尋求專業中醫診治,以獲得更全面的調理與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