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消化不良別輕忽:中醫教你腸胃調理之道

由 楊瀚楠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楊瀚楠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9827


德善堂中醫

你是否曾經吃完一頓飯後,感到腹脹、反酸、甚至毫無食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適,其實可能是身體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消化不良不只是「吃太多」或「腸胃不好」那麼簡單,它可能反映出生活習慣、情緒壓力,甚至整體身體機能的失衡。尤其在都市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腸胃困擾之一。本文將從中醫角度出發,深入探討消化不良的成因與調理方法,幫助你找回輕鬆無負擔的飲食生活。


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市人常見的腸胃困擾

在香港,約有兩成人曾經歷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其中超過六成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類型的消化不良並無明確病因,且已排除器質性病變(如胃潰瘍、胃癌、幽門螺旋菌感染等),但患者仍反覆出現上腹痛、脹悶、食慾不振、反酸、打嗝、噯氣、惡心等症狀。


中醫如何理解消化:三焦與脾胃的角色

中醫將功能性消化不良依臨床表現分為痞滿、胃脘痛、呃逆等不同範疇。《靈樞·營衛生會篇》形象地描述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其中「漚」意指「久漬」,生動地描繪了以脾胃為核心的中焦消化過程。食物在消化道中如同浸泡於沼澤,經脾胃與小腸分解吸收後,營養得以輸布全身,供應身體所需。


然而,日常生活中干擾消化系統的因素眾多,包括飲食不節、作息不定、精神緊張、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甚至牙齒問題也可能影響進食。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升胃降,一旦運化失常,氣機阻滯,胃排空時間延長,食物積聚發酵產生氣體,壓迫胃壁,便會引發各種消化不良症狀。


辨證論治:中醫三大證型解析

中醫將消化不良分為虛實兩類,常見的三種證型如下:


脾胃虛寒型

病因:體質虛弱,常吃生冷食物或冷飲,損傷脾胃陽氣,降低消化功能

症狀:飯後脹氣、食慾不振、面色萎黃、乏力怕冷、大便溏爛或水狀,胃隱痛可因按壓或暖敷而緩解。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細弱

常用藥物與方劑:黨參、白朮、茯苓、乾薑;理中丸,小建中湯

針灸穴位:中脘、足三里、關元


腸胃積滯型

病因:暴飲暴食,進食過快、未充分咀嚼,或食用難消化食物

症狀:腹脹疼痛、不喜按壓、打嗝有酸臭味、惡心嘔吐、大便濕黏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常用藥物與方劑:山楂、神曲、麥芽、陳皮;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針灸穴位:天樞、內關、足三里


肝鬱氣滯型

病因:精神壓力大、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

症狀:情緒焦慮、心情低落、胃脹悶痛、打嗝反酸、胸悶口苦。舌苔薄白或黃,脈弦

常用藥物與方劑:柴胡、香附、青皮、枳殼;柴胡疏肝散,逍遙散

針灸穴位:太沖、期門、三陰交


日常調養:讓腸胃回歸平衡

  • 避免高脂膏粱厚味,如煎炸、肥膩、重油重鹽食物。
  • 採取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飽,細嚼慢嚥,延長進食時間,提升飽足感。
  •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波動,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適量運動。
  • 切記「生氣時不吃飯,吃飯時不生氣」,避免情緒影響消化。
  • 若長期出現消化不良且伴隨體重急降、持續嘔吐、血便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