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經常在早上起床、天氣變化,或接觸某些氣味時,出現鼻子痕癢、連續打噴嚏、流鼻水等情況?若有上述症狀,很可能是「鼻敏感」在作祟。鼻敏感在香港極為普遍,研究指出,每三至四人中便有一位患者。雖然鼻敏感看似小問題,但反覆發作起來卻令人相當困擾。從中醫角度來看,鼻敏感反映的是身體內部臟腑功能的失衡。
中醫如何看待鼻敏感
中醫學中並無「鼻敏感」這個病名,但根據其症狀,可歸類於「鼻鼽」的範疇。 中醫認為,鼻敏感的根本原因在於「正氣不足,外邪侵襲」,即身體抵抗力虛弱,無法抵禦外來致病因素。與鼻子關係最密切的臟腑包括肺、脾、腎三者:
- 肺主呼吸,開竅於鼻:肺是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當肺氣虛弱時,防禦能力下降,風寒等外邪便容易侵犯鼻腔,引發鼻敏感症狀。
- 脾為後天之本,生化氣血:脾負責消化吸收,將食物轉化為氣血及津液,並輸送至全身。若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水濕易在體內停滯,上泛至鼻竅,導致流鼻水。
- 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 腎儲藏人體精氣,腎陽有溫煦全身的作用。 腎陽不足者,身體易怕冷,抵抗力較差,寒邪更易入侵,使鼻敏感症狀纏綿難癒。
當肺、脾、腎任一臟腑功能失調,便會導致正氣不足,一旦遇到天氣變化、塵蟎、花粉、刺激性氣味等誘因,便容易引發鼻敏感反應。
中醫辨證鼻敏感的四種類型
肺氣虛寒型
症狀:鼻水清稀量多、噴嚏頻繁、鼻癢,遇風寒或氣溫下降時加重。患者平時易感冒、怕風、面色蒼白、容易疲倦
治療原則:溫肺散寒、益氣固表
脾氣虛弱型
症狀:鼻塞、鼻水不止,伴隨食慾不振、腹脹、大便偏軟、四肢乏力、面色萎黃等消化系統症狀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升清化濕
腎陽不足型
症狀:噴嚏頻繁、鼻水清冷且持續不止,症狀日久不癒。患者常怕冷、手腳冰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治療原則:溫補腎陽、固攝納氣
肺經鬱熱型
症狀:鼻癢、鼻塞,鼻涕黃稠,可能伴口乾、咽喉痛、咳嗽等熱性症狀
治療原則: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中醫舒緩鼻敏感的方法
除了內服中藥調理外,中醫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舒緩鼻敏感的不適,包括穴位按摩、飲食調理及生活起居的調養。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簡單易行,持之以恆可有效舒緩症狀。建議用指腹按壓穴位,感到輕微酸脹感即可,每穴按壓約5-10秒,重複數次。
-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的鼻唇溝凹陷處,能疏通鼻部氣血,改善鼻塞與流鼻水
- 鼻通穴(上迎香):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處,迎香穴稍上方,有通鼻竅功效
-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枕骨下方兩側凹陷處,具祛風解表作用,適用於風寒型鼻敏感
飲食調理
避免生冷食物如凍飲、雪糕、西瓜等,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加重症狀。可適量食用性溫、補益肺脾腎的食物:
- 健脾益氣湯水:可選用五指毛桃、淮山、黨參、白朮等藥材煲湯,有助健脾益氣,增強體質
- 辛夷花茶:辛夷花配搭薄荷葉泡茶,有助舒緩鼻癢與和鼻塞
生活起居調養
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鼻敏感發作的關鍵:
- 注意保暖,尤其在早晚溫差大或進出冷氣場所時,應適時添加衣物,避免受寒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使用除濕機將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以減少塵蟎與黴菌滋生
- 勤換洗床單、被套,避免放置絨毛玩具
- 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有助於恢復體內正氣
- 適當運動,如慢跑、游泳等,有助增強心肺功能與抵抗力。
總括而言,中醫治療鼻敏感強調「標本兼治」,不僅透過藥物與針灸快速緩解症狀,更重視患者體質的根本調理。透過辨證施治、飲食調養與生活管理,可有效減少復發,甚至達致根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