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腹痛腹瀉反覆發作?中醫教你辨證調養

由 邱聞浩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邱聞浩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9812


德善堂中醫

你是否曾經在壓力大或情緒波動時,突然出現腹痛、腹瀉或便秘?這些反覆發作的腸道不適,可能並非單純的腸胃炎,而是腸易激綜合症(以下簡稱「腸激症」)在作祟。腸激症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症狀持續時間長,常伴隨情緒困擾與生活壓力,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響。


中醫觀點:腸道不適不只是消化問題

中醫認為,腸道問題不僅是消化系統的失調,更與肝脾功能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脾為後天之本,主消化吸收,若脾胃虛弱,則水穀運化失常,導致腸道功能紊亂。


在中醫理論中,腸激症並無單一對應病名,其症狀可歸屬於泄瀉、腹痛、便秘、腸鬱、脾約及郁證等範疇。


近年來,現代醫學提出「腸腦軸」概念,指出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密切聯繫。腸道微生物群與神經系統相互影響,情緒波動如焦慮、抑鬱、恐慌等,常加重腸激症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都市生活型態與腸道壓力

在香港等都市環境中,生活節奏快、長時間辦公與不規律飲食,容易導致脾胃功能下降,進而引發腸激症。許多人誤以為腸激症只是偶爾腹瀉的延伸,未意識到它是一種持續性的腸道功能障礙,常伴隨情緒與壓力因素。


其症狀不僅限於腹瀉,還包括腹痛、便秘等多種表現。患者腸道對食物反應也更為敏感,因此飲食調整尤為重要。


中醫辨證食療:五型對應五法

中醫治療腸激症強調辨證論治,以下為五種常見證型及其食療建議: 


1. 脾虛濕阻型

症狀:腹脹、腹痛、便溏、食慾不振、倦怠乏力

食療:山藥紅棗湯(山藥50克、紅棗5顆)

功效:山藥健脾除濕,紅棗補中益氣,兩者合用可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2. 肝鬱脾虛型

症狀:情緒波動時腹痛腹瀉、食慾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

食療:佛手山藥粥(佛手30克、山藥50克、扁豆50克)

功效:佛手舒肝解鬱、行氣止痛,山藥與扁豆補脾除濕,增進食慾


3. 脾腎陽虛型

症狀:晨起腹瀉、腹冷痛、肢冷、腰膝痠軟

食療:羊肉湯(羊肉200克、薑片、蔥適量、黃酒1湯匙、枸杞子10克)

功效:羊肉補腎助陽,薑片開胃,黃酒通血脈、散寒氣


4. 肝鬱氣滯型

症狀:情緒焦慮時腹脹、腹痛,大便乾澀,情志不暢時便秘加重,偶有胸悶、噯氣

食療:佛手紫蘇茶(佛手柑20克、紫蘇葉10克,焗10分鐘)

功效:佛手柑疏肝解鬱,紫蘇葉行氣寬中,合用可舒緩腹痛與嘔吐


5. 脾胃濕熱型

症狀:腹痛泄瀉,瀉時肛門灼熱,伴胸悶、口渴、口苦

食療:赤小豆薏米水(赤小豆30克、生薏米30克,煲水2公升,煮1小時代水飲用)

功效:赤小豆與薏米清熱利濕,健脾止瀉


醫案分享:壓力型腸激症的調理經驗

梁先生,29歲,任職特殊學校教學助理,長期承受工作壓力。近半年來,每逢準備報告便出現腹瀉與腹痛,止瀉藥效果不佳,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與生活。


初診時見舌紅苔薄膩,脈弦細,診斷為肝鬱脾虛型兼脾胃濕熱型。予以痛瀉要方加減,疏肝健脾、調和腸胃。藥方包括白朮、白芍、陳皮、防風等,並根據其嗜辣習慣,加入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藥。


同時囑咐他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食物,並建議到空曠地方適當發洩情緒,保持心境平和。經過一個月治療,腹瀉次數明顯減少,腹痛亦獲緩解。隨後根據病情進一步調整藥方,持續鞏固療效。


總括而言,腸激症是一種複雜的腸道功能障礙,對生活品質影響深遠。中醫透過辨證施治,調和肝脾、改善腸道環境,並結合食療、情緒管理與生活方式調整,協助患者有效控制症狀,重拾健康與平衡。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