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舒緩情志的三大穴位:太衝、行間、內關

由 張偉良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張偉良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9260


德善堂中醫

香港人工作時間長,加上生活節奏緊張,壓力容易積聚。透過日常按壓特定穴位,有助疏導情志,放鬆身心。以下介紹三個有助舒緩情志、調和身心的穴位。


一、太衝穴

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原穴。在中醫理論中,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調節臟腑功能、激發經絡之氣的重要作用。


穴位位置:位於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可觸及動脈搏動。


功效:

  • 疏肝解鬱:如同「排氣閥」,可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易怒、情緒不穩,令心情更平和。
  • 平肝熄風:對春季常見的眩暈、頭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調經止痛:改善因肝氣不舒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
  • 清熱明目:改善眼睛乾澀,使視力更清晰。
  • 緩解失眠:調節肝火,緩解失眠多夢


二、行間穴

行間穴屬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子穴,具清肝瀉熱、疏肝理氣、熄風活絡之效,是治療肝經熱的主穴,亦為清肝瀉肝的重要穴位。


穴位位置:位於足背側,第 1、2 趾之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即大拇趾與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偏向大拇趾邊緣。


功效:

  • 穩定血壓: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有助控制血壓,尤其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 明目消炎: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麥粒腫、青光眼等眼部炎症。
  • 清熱調經:疏肝理氣,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行間穴與太衝穴位置相近,可合併按揉以加強疏肝解鬱,清熱明目的療效。



三、內關穴

內關穴屬心包經的重要穴位,並連接陰維脈。


穴位位置:位於腕臂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處。取穴方法:將一手三指併攏,無名指放在另一手腕橫紋中央,食指下方按之凹陷並有酸痛感處即為內關穴。


功效:

  • 舒張血壓:適用於舒緩舒張期血壓升高所引起的胸悶、胸痛、頭痛、頭脹、頭暈、項強等症狀。按揉雙手內關穴可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降低舒張壓。現代研究亦證實,長期按摩內關穴可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改善血管彈性,進而調節血壓與脂質代謝。
  • 和胃降逆、寬胸順氣:改善惡心、嘔吐、打嗝、痙攣性疼痛。
  • 舒緩情志:有助緩解因情志受傷或精神緊張引起的失眠多夢、不思飲食、悲傷欲哭,或喉部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狀。


醫者註:如在按壓上述穴位時感到異常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治。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